今年的主题是——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
高血压长期位列导致全球心血管疾病负担危险因素的首位,超过半数的心血管疾病、脑中风及心力衰竭是由高血压所导致。2019年全球高血压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1千万,约占总死亡的19%。我国高血压患者近2.5亿,但血压有效控制者不足两成。高血压防治 任重道远,关于高血压,您务必要学会如何正确测量血压。准确的血压测量是高血压诊断、治疗的基础。 1.诊室血压测量 仍然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血压测量方式,通常采用经校准的水银(汞)柱式血压计,测量准确度高,重复性好。但因为汞对环境的潜在污染,未来将逐渐被电子血压计替代。 2.动态血压监测 通过专门的动态血压测量计,可以实现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血压测量。患者需要在医院佩戴好,正常活动。动态血压计可以记录居家(包括睡眠)或工作状态时血压,是医院诊断高血压的重要手段。 3.家庭血压测量 可以测量居家不同时段血压,如清晨、傍晚、睡觉前等。医生可根据家庭血压测量结果结合诊室血压用于诊断高血压。推荐采用经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4.诊室自动血压测量 为消除患者就诊中紧张、焦虑导致的血压升高(“白大衣高血压”现象),在无医务人员在场的独立空间内,采用自动血压测量设备,患者按照提示自助测量血压。目前限于空间、设备,国内多数医院还不能普及。 5.其他 目前开发的医用级智能可穿戴血压测量设备,如腕表、手环等,可便捷测量血压;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有望实现连续、无感、准确血压测量,可用于老年、行动不便及重症患者,以及中青年工作或社交等不同场景中。 二、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 以诊室血压测量为例,《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建议—— 受试者安静休息至少5 分钟后开始测量坐位上臂血压,上臂应置于心脏水平。 推荐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 使用标准规格的袖带(气囊长22~26 cm、宽12 cm),肥胖者或臂围大者(>32 cm)应使用大规格气囊袖带。 首诊时应测量两上臂血压,以血压读数较高的一侧作为测量的上臂。 测量血压时,一般测量3次。应相隔1-2 分钟重复测量,取后2 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血压2 次读数相差5mmHg 以上,应再次测量,取3 次读数的平均值。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该加测站立位血压。站立位血压在卧位改为站立位后1 分钟和3 分钟时测量。在测量血压的同时,应测定脉率。 国际高血压学会(ISH)2020年指南推荐的标准血压测量方法 关于高血压,您务必要知道血压控制标准。 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诊室血压超过140/90 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并开始治疗。 血压超过130/80 mmHg以上即应引起关注,随着血压的升高,可能带来心、脑、肾的危害。 血压控制标准 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 mmHg以下,如能耐受可以降至130/80 mmHg以下。 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疾病伴有蛋白尿的患者,如能耐受,也应降至130/80 mmHg以下。 关于高血压,您务必要学会如何有效控制血压。 您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限盐 盐与高血压密切相关。摄盐过多显著升高血压并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有统计显示,我国居民平均盐摄入量超过9克/日。《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20年)及新近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均推荐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日。如果能够达到上述标准,血压可降低2-8 mmHg。 2.减重 超重和肥胖可促使血压上升,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超重和肥胖者减重10公斤,血压可降低5-20 mmHg。 3.运动 长期规律运动可降低血压。每天运动30分钟,每周5-7天,可降低血压4-9 mmHg。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量有氧运动或进行肌肉力量练习和柔韧性练习。 4.戒烟 吸烟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建议戒烟。 5.戒酒 大量饮酒升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应避免饮酒;饮酒的高血压患者应戒酒。如暂时无法完全戒酒,应尽可能减少饮酒量。 6.心理平衡 长期精神紧张或焦虑等可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负面情绪。必要时积极接受心理干预。 二、合理的药物治疗 1.五大类降压药物 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如“xx洛尔”,俗称“洛尔”类)、钙拮抗剂(“地平”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普利”类)及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俗称“沙坦”类),均可作为多数患者的初始治疗选择。上述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2.多数患者需采用联合治疗 临床医生通常会结合血压水平及患者的总体心血管风险选择不同药物的组合方案,联合用药治疗,实现血压的有效控制。 3.高血压患者应坚持长期服药 鼓励选择每日1次的长效降压药物或联合方案,确保平稳降压。 高血压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 ■ 药物体内代谢、转运及药物作用靶点基因的遗传变异及其表达水平的变化,可通过影响药物的体内浓度和敏感性,导致药 物反应性的个体差异。 ■ 基因多态性可导致药物反应的多样性。药物的体内过程受人体的许多基因影响:编码药物代谢酶基因的多态性,结合 药物在体内的反应和代谢,影响到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可导致其编码的酶具有不同活力,从而引起相关药物的不同反 应。 ■ 对药物代谢酶和药物靶点基因进行检测,可指导临床针对特定的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给药剂量,实现个体化用药,从而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防止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 通过基因检测,了解各种抗高血压药物的酶代谢水平或靶点情况,判定其代谢能力;如果代谢能力弱,就减少剂量并注意药物在血液中的含量,即保证了药物达到治疗效果,又最大限度避免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